国王大道之战
国王大道之战 Battle of the Kingsroad | |||||||||||||||||
---|---|---|---|---|---|---|---|---|---|---|---|---|---|---|---|---|---|
![]() 配图:克米特·徒利击杀博洛斯·拜拉席恩 | |||||||||||||||||
發生于 | 血龙狂舞 | ||||||||||||||||
日期 | 131AC | ||||||||||||||||
地点 | 君临以北,国王大道 | ||||||||||||||||
结果 | 黑党胜利 | ||||||||||||||||
| |||||||||||||||||
《法外之徒》 |
国王大道之战(Battle of the Kingsroad),或称为泥巴混战,是血龙狂舞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它发生在君临附近的国王大道上。[3]
背景
尽管雷妮拉·坦格利安女王已死,但七国上下仍有许多人在对抗伊耿二世国王。[3] 一直避免与龙正面交锋的博洛斯·拜拉席恩公爵在三王之月后占领了君临,让城市重归伊耿统治。他先前从风息堡召集了一支六千人的军队。
得到了北境和谷地已经出兵支持黑党的消息,残存在河间地的诸多黑党领主大受鼓舞。他们团结在徒利和布莱伍德的领导下,打算做最后一搏,沿国王大道南下直捣重镇君临。他们在131AC的第四个月正式出征。
艾尔蒙·徒利公爵带着六千人从奔流城出发,部队包括只有十二岁的班吉寇·布莱伍德伯爵和她的姑姑黑亚丽,沙比瑟·佛雷夫人,雨果·凡斯伯爵,乔拉·梅利斯特伯爵,罗兰德·戴瑞伯爵,亨佛利·布雷肯伯爵。艾尔蒙在进军途中去世,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儿子克米特·徒利公爵。[1] 先前,克米特、奥斯卡·徒利和班吉寇这些年纪轻轻就已经久经沙场的领主被人们合称“小子们”。河间地军队的总和在此时小于四千人,所以当博洛斯·拜拉席恩得报时他十分轻视他的对手。博洛斯由风暴地人组成的大军以逸待劳驻守着君临,总数比孩子们的军队多出。对敌人嗤之以鼻的博洛斯没有利用城防组织防守,而是主动率军到国王大道上去迎战死王后的余党。[3][4]
在这之前,自诩为狡黠的博洛斯让他的风暴地军队避免卷入正面战争,让他们保存体力和战斗力。当兰尼斯特军队在湖岸之战被屠杀时他哈哈大笑,因为他的军队没有见血。当河间地的领主们被瓦格哈尔火烧,粉碎在第一次腾石镇之战他也大笑,因为是绿党这边是海塔尔家族的军队在战场上厮杀,伤亡惨重。所以这次战役他得以用完整无缺、体力充沛的军队面对大战后残存的少数残存河间地领主。
战斗
博洛斯的“狡黠”策略最终被证明是在犯傻。风暴地的绿党确体力充沛,滴血未沾,但同样证明绿党的军队也如嫩绿的水果一般不成熟。因为没参加过任何战事,他的士兵都是新兵。河间地的军队尽管人数只有他的十分之一,但都是从最激烈的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他们参加了血龙狂舞多次大型的战役:湖岸之战、屠夫的舞会、第二次腾石镇之战。河间地人厮杀疆场时,博洛斯还带着风暴地人在厅堂里开宴会。博洛斯眼中的孩子们指挥过这些战役,他们的指挥经验远超过了博洛斯这个成年人。
博洛斯没有想到这些,他的军队大摇大摆的正面迎击河间地人。[3][4] 来自暮谷镇、哈佛城、罗斯比城、史铎克渥斯堡的人手加入了博洛斯的军队——这些家族先前效忠雷妮拉,但被伊耿二世击败后屈膝于绿党。博洛斯另外还有两千人的后备部队,这些人是从跳蚤窝中被征来,装备很差。[1]
当两军在君临不远处相遇时,博洛斯的骑兵发起冲锋,直接冲进了陷阱——雨水已将道路变得坑坑洼洼,骑兵们人仰马翻,队形一下打乱。这场战役因此也得名“泥巴混战”。血人班从侧翼杀出,而黑亚丽带着弓箭手点射那些动不了的骑士。来自哈佛家族、罗斯比家族和史铎克渥斯家族的士兵和来自跳蚤窝的乌合之众纷纷逃跑,而达克林家族的骑士则开始倒戈,从后方攻击风暴地人。[1]
博洛斯一直反抗到了最后,杀死了许多人,包括罗兰德·戴瑞伯爵和乔拉·梅利斯特伯爵,但也多处受伤。最终他正面迎上了年轻的克米特·徒利公爵,两人一对一单挑。勇武有余,但经验不足的风息堡公爵博洛斯拒绝投降,死于久经沙场的奔流城公爵的流星锤下。风暴地军队就此溃败,幸存的人数不多。[1]
战后
获胜的黑党军队趁势包围了君临,再未遇到大的抵抗。在他们后面,更多的黑党军队正在赶来,包括克雷根·史塔克带领的北境人和谷地的军队等。伊耿二世大势已去。已经成为伊耿二世海政大臣的科利斯·瓦列利安劝说他投降,但伊耿二世拒绝,反而打算割掉他外甥的耳朵以对黑党军队做警示。离开御前会议后,他坐上自己的轿子起驾去城堡圣堂,期间喝了一杯酒。到达后御林铁卫请他下轿时发现他已被毒死。同一时间,君临许多忠于伊耿二世的人被谋杀或囚禁。而事件背后的主谋是科利斯·瓦列利安伯爵和拉里斯·斯壮伯爵。随后君临投降,小伊耿王子被拥立为伊耿三世。[3]克雷根率领北境军队抵达君临后,开始了“狼时”,审判了那些谋害伊耿二世的人。[5]
引用与注释
|